日期:2022-12-04 16:51:53人气:15
各位准妈妈们在迎接新生命到来的同时,可能经常会发生牙龈肿痛、刷牙流血或是牙齿酸软不舒服的情形。大家也常听到一句谚语怀孕一次掉一颗牙,由此可见怀孕妇女与牙齿,特别是牙龈牙周问题有相当高的关联性。且有牙周病困扰的怀孕妇女,发生早产或婴儿体重不足的可能性会高于一般孕妇,因此,牙周健康对怀孕的准妈妈们而言非常重要!
牙周病是因为口腔中的细菌与口水、食物残渣形成了牙菌斑,而牙菌斑会进一步形成牙结石附着在牙根表面,导致牙龈、牙周韧带及齿槽骨等牙周组织发炎受到破坏,使得患者发生牙龈出血、牙肉肿胀、牙齿动摇等症状。
牙周病主要分成「牙周炎」、「牙龈炎」两类,当牙龈组织发炎但是尚未破坏到齿槽骨时,症状可以经由治疗或是清洁回复健康,我们称之为「牙龈炎」,要是严重破坏到齿槽骨导致不可回复的症状,我们称之为「牙周炎」。
怀孕妇女中,最常见的牙周病是「怀孕型牙龈炎」,临床上的发生率占30~100%,主因是怀孕间体内贺尔蒙(包含动情激素及黄体激素)迅速分泌增加,导致牙周病菌数量增加,引起牙龈组织严重反应。
怀孕型牙龈炎会从牙龈边缘及牙齿之间开始发作,好发于怀孕第2个月起,当情况越加恶化时,在牙齿中间的牙龈会变成血红色、肿胀且柔软的组织;
甚至有部分孕妇因过度发炎增殖反应而形成「化脓性肉芽肿」,而当刷牙时就会经常刷伤流血并疼痛,这种增殖性的牙龈改变一直持续到分娩后才会消失。
怀孕并不会造成牙周疾病,只会加重已有的牙周病情;反之龋齿也是一样,其和怀孕是否相关目前仍无定论,然而怀孕并不会直接造成龋齿,多是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及不好的口腔卫生所导致。
牙周病会反映身体状况并和心脏病、糖尿病等许多慢性病都有相关性。
举凡抽烟、熬夜、嚼槟榔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加速疾病对牙齿健康的破坏,但是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不正确的清洁习惯及观念。
牙周病一旦产生,它的症状除了让患者感到极度不适之外,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牙齿掉落,要是不即时装置假牙,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以及营养补充,影响之剧不可不慎。
在怀孕妇女方面,最担心的就是婴儿早产的问题。主要发生的原因机制是因为牙周致病菌制造毒素感染牙周膜,导致发炎介质及前列腺素释放出来,并从口腔经由血流途径进入胎盘膜进一步引起早产发生;
虽然怀孕妇女的行为模式与生活型态都可能是引起早产的危险因子,包括抽烟、酗酒、使用成瘾药物、泌尿生殖道感染等,但有研究发现牙周病引发的比率明显较高。
治疗方面,因为病情进展到牙周炎时已属于不可回复的情形,所以治疗目标为减少牙周组织继续发炎破坏,并建立一个让患者得以维持口腔清洁的环境,一般牙周病的治疗可分为3个阶段:
(1)第一阶段(基本治疗):目的为控制牙龈发炎,包括口腔卫生教导、洗牙、牙龈下刮除以及牙根整平术。
(2)第二阶段(手术治疗):彻底去除牙周囊袋深部的牙结石以控制发炎,并评估进行牙周再生。
(3)第三阶段(维持期):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,并依照医师指示定期回诊检查。
针对孕妇的牙周治疗选择,着重于第一阶段的基本治疗及牙菌斑控制计划,主要目的在建立健康的口腔状况及良好的口腔卫生;
而在选择治疗时机上,怀孕前3个月因为胚胎仍相当脆弱,所以建议此阶段进行保守性局部洗牙及牙菌斑移除,并避免不必要之牙科放射线检查。
在怀孕4至6个月期间,可以进行全口洗牙、牙龈下刮除术及牙根整平术,目的是避免怀孕后期及产后造成更严重的全口牙周炎,但较大的全口重建治疗或第二阶段牙周手术治疗,建议待分娩后再依序进行。
因此针对孕妇的牙科治疗重点在于教导良好的口腔卫生清洁方式,并限制精致碳水化合物摄取以控制牙菌斑形成,避免因孕妇贺尔蒙改变引起的牙龈发炎。
第一阶段治疗再评估--第二阶段治疗再评估--定期回诊
在牙科治疗中,使用药物是相当常见的治疗方式,但针对怀孕妇女而言,最大的疑虑在于服用药物可能会经由胎盘对胎儿产生毒性或影响;
因此,建议女性在怀孕期间,特别是孕期前3个月内应尽量避免吃药,虽然多数牙科用药对孕妇属于安全的,但部分处方药物仍建议咨询妇产科医师意见后再服用。
另外若哺乳阶段接受牙科治疗需要服药,一定要告知医师目前正在进行哺乳,因为药物可能会经由乳汁进入宝宝体内而产生副作用,而且建议每次哺乳后再服药,服药后4小时内也要避免哺乳以降低乳汁的药物浓度。
为了预防牙周病产生,吃完东西后要养成刷牙以及使用牙线的习惯,因为牙菌斑需要透过刷牙才能清除,只藉由漱口或用水冲洗并不能完全去除;
另外,定期进行牙齿健康检查也是很重要的保健之道,特别在怀孕期间,可以合并全身健康检查同时进行,更周到的关注孕妈咪的健康状况。
声明: 本站所有文章来自互联网搜索结果, 如果侵犯到你的权益 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告知,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之内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
Copyright 2022-2023 32h.pingguodj.com 32号百科 客服邮箱:s2s2s2-s@outlook.com